第六十二章:量子迷雾的叙事坍缩
在艾瑞亚行星的“韵律之星”闪耀数千年后,伊莱、莉娅和林夏的意识被一阵强烈的量子波动唤醒。他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名为“奥米茄”的量子文明空间中。这里的一切都以量子态存在,物质、能量甚至意识,都处于叠加和纠缠之中。伊莱化身为量子观测者,能暂时固定量子态的坍缩;莉娅成为纠缠编织者,擅长连接不同的量子系统;林夏则是叠加叙事者,能用故事影响量子态的概率分布。
苏逸老人的意识化作一串量子比特,在他们之间跳跃:“注意!‘量子迷雾’正在扩散,这是新宇宙诞生时遗留的量子不确定性过剩现象,正在导致这里的叙事逻辑发生坍缩。”他们环顾四周,只见原本清晰的量子态物体,正逐渐变得模糊,如同被水墨晕染的画。更诡异的是,他们的记忆也开始出现叠加——伊莱同时记得自己是能量场调控师和量子观测者,莉娅则在音轨编织者与纠缠编织者的身份间切换,林夏的脑海中同时涌现出声波诗人和叠加叙事者的记忆。
当他们进入量子迷雾深处,莉娅的纠缠编织器突然发出警报——那些原本稳定的量子纠缠对,在此处变得极不稳定,不断地断裂和重新纠缠,就像一团被弄乱的毛线。伊莱尝试观测一个量子粒子的位置,却发现它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观测行为不仅没有让其坍缩,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叠加。林夏想讲述一个关于量子文明起源的故事,却发现故事的情节在不断分支,每讲一句话,就会衍生出多个不同的版本。
“看那里!”伊莱指着不远处,只见一群量子文明的居民正在进行“叙事仪式”,他们试图通过集体讲述来稳定自身的存在。然而,每一次讲述都会导致更多的叙事分支,居民们的形态也随之不断变化,时而变成能量流,时而聚集成物质团,时而又化作纯粹的意识波。莉娅尝试用纠缠编织器连接这些居民的量子态,却发现连接的瞬间就会引发新的叠加,反而让情况更加混乱。
在量子迷雾的核心,他们遇到了一个“叙事奇点”——一个由无数未坍缩的故事线组成的漩涡。漩涡中传出无数个声音,每个声音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我是创世者……”“我是毁灭者……”“宇宙始于大爆炸……”“宇宙始于量子涨落……”随着这些声音,周围的量子态空间不断重构,时而变成星系云集的宇宙,时而又缩成一个奇点。
林夏尝试讲述一个“坍缩故事”,希望能让混乱的叙事线回归统一。然而,他刚开口,故事就分裂成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在自我实现,导致周围的量子态更加不稳定。莉娅用纠缠编织器试图将这些故事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叙事网络,却发现故事线之间存在着逻辑悖论,无法形成闭环。伊莱全力观测叙事奇点,试图让其坍缩为一个确定的故事,可观测行为却引发了更强烈的量子涨落,奇点的范围反而扩大了。
“量子迷雾的本质是叙事的过度叠加,”林夏突然想到在旧宇宙学习的量子叙事理论,“就像薛定谔的猫,在被观测前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这里的问题是,太多的‘观测者’在同时讲述不同的故事,导致叙事无法坍缩。”他调出量子文明的叙事图谱,发现所有的故事线都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叙事锚点”,如同车轮的辐条围绕着轮毂。
“或许我们可以创作一个‘超叙事’,”伊莱若有所思地说,“一个能包含所有可能故事线的元叙事,就像旧宇宙的创世纪咏叹那样,在更高维度上统一所有叙事。”莉娅点头表示赞同:“我可以用纠缠编织器构建一个量子叙事网络,让所有故事线都能在这个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又相互关联。”林夏则补充道:“我来创作这个‘超叙事’,用叠加的语言讲述一个同时包含所有可能性的故事。”
三人开始了艰难的创作。莉娅精心设计着量子叙事网络的结构,每个节点都能连接多个故事线,同时又保持着一定的量子不确定性,就像一个多维的叙事迷宫。伊莱则在网络的关键节点处设置“观测锚点”,这些锚点不会强制叙事坍缩,而是提供一个稳定的观测视角,让故事线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林夏则开始创作“超叙事之诗”。他用一种特殊的量子语言书写,每一个词语都包含着多个含义,每一句话都能衍生出无数个故事。诗歌的开头是:“在那既诞生又毁灭的瞬间,在那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地方……”诗句一出,立刻在量子叙事网络中引发了奇妙的共振。
当莉娅的量子叙事网络构建完成,伊莱的观测锚点启动,林夏的“超叙事之诗”也开始在量子迷雾中传播。奇迹发生了。原本混乱的叙事线开始自动融入量子叙事网络,每个故事线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同时又与其他故事线保持着量子纠缠。叙事奇点的漩涡逐渐平息,化作一个稳定的“叙事核心”,不断向外辐射出包含所有可能性的叙事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