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最后可能需要归结到材料研究领域。
即便秦裕可以尝试从计算材料学领域去破解这个问题,
但材料领域的研究,有时候依旧不得不承认,它是需要一些运气的。
然后就是可控核聚变了。
这种能源问题的解决方式,要更彻底和根本一些。
毕竟太阳的能源来源方式,也是核聚变。
那与其想办法更好的利用太阳释放出来的能源,
那不如‘种一颗小太阳’。
而核聚变,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掌握的,最高效的一种能源释放方式了。
而到这个时代,
经过过去这么些年的发展,
可控核聚变,其实基本都已经算是实现了。
但可控核聚变堆的商业化运营,依旧差一点。
目前这个时代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在实验运行时,单次持续运行时间实际上已经能够达到长期运行的要求。
关键问题还是在Q值,也就是自持率的问题上,
在不要求可控核聚变堆的规模,将可控核聚变堆的规模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
Q值是能够超过一,也就是能够支持的。
但问题在于,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也就只是Q值堪堪超过了一,
同时,过于庞大复杂的系统,导致实验装置在长期运行时,稳定性有所下降。
同时,
由于聚变温度的问题,目前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依旧局限在氘氚聚变上。
最终的结果就是,
在这个时代,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基本实现了,
但是发电成本已经过高了,无法在对比其他较传统的发电方式中,取得优势。
如果秦裕要想从可控核聚变领域解决目前的能源问题,
可能还是要考虑,进一步提高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Q值,
同时,最重要的是,实现氦3聚变。
以氦3为能源物资的聚变方式,对比氘氚聚变,要更加适宜目前人类文明情况的多,
因为月球上,就有足够的氦3,
也便于之后,支撑对月球其他资源的开发。
……
而对于能源问题的解决方向,秦裕自然是两手准备,两个方向同时努力。
运力技术可以尝试研究突破,
能源技术本身也可以尝试研究。
这两个方向中,秦裕肯定还是优先于能源技术本身。
不过,即便是能源技术本身的研究上,
也不需要由秦裕来解决所有问题。
……
273年。
负熵研究院向上申请,时隔多年,再新增了一个新的研究所,‘能动所’,
全称自然是‘能源及动力研究所’。
收到申请之后,
老领导到负熵研究院,和秦裕交流了下之后,就同意了能源动力研究所的设立。
并且在上面的协调下,负熵研究院本身越来越广泛传播的威名下,
能源动力研究所很快就充实了起来。
当然,
秦裕也没有想法从头开始可控聚变技术的研究。
所以,自然而然的,能源动力研究所选择和此前负责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项目团队进行了合作,
共同推进关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商用化的研究。
对于能源动力研究所的合作,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原本的项目研究团队也没有什么意见。
因为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本身就不是某一个研究所,或者某一个研究团队单独的项目。
可控核聚变实验堆,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整个华国范围内,有着若干个研究所,若干个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各自负责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系统。
甚至历时这么多年,都已经不知道经历过多少研究人员来来往往了。
自然对于一个新的研究单位的加入,没有什么意见。
此外,负熵研究院的威名在外,
虽然能源动力研究所新成立,但有秦裕院士直接参与,这本身就足够给人信心了。
而且,在这儿之前,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研究项目中不少研究团队,本身就有些期待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中的应用,
在不少研究团队来看,
可控核聚变实验堆推进到目前这个程度,距离商业化就差一步之遥,
实际上许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主要难题可能还是在控制系统上,
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有效约束和控制上。
而对于控制系统,整体系统上的研究,
强人工智能之父怎么看也是有些专业对口的。
当然,
除此之外也是,
在通用人工智能之后,碳基芯片之后,
人们对于秦裕院士,对于负熵研究院的信心都着实有些盲目了。
至少,在知道秦裕院士可能要参与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的研究过后,
比起疑虑,人们期待的更多。
……
通用人工智能,的确是能够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发挥作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