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诸部次第归顺,大唐的旗帜插遍了邛州、播州、川东、广元,改土归流的春风吹拂着曾经割据的土地。就在龙天策以为西南大局已定,准备将精力转向民生建设时,遥远的滇地(今云南一带),却传来了不和谐的咆哮。盘踞在南诏的孟氏主家,听闻巴蜀之地尽归大唐,勃然大怒,放出了狂傲至极的狠话,给大唐的西南版图,投下了一颗震撼弹。
孟氏渊源:南中遗脉傲王侯
南诏的孟氏,与西南六大家族中的川东孟氏、播州孟氏,虽同出一源,却更为“正统”——他们自称是三国时期南中首领孟获的直系后裔。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虽使其归顺蜀汉,却也保留了孟氏在滇地的核心势力。历经数百年传承,孟氏在南诏(今云南大理、昆明一带)根基盘固,下辖数十个彝族、白族部落,拥兵数万,是滇地当之无愧的“土皇帝”。
现任孟氏首领孟狂沙,年近五十,身材魁梧,豹头环眼,颇有当年孟获的勇猛之气。他自幼在马背上长大,信奉“拳头硬才是硬道理”,对中原王朝向来不服。得知西南诸部归顺大唐,他在南诏的“孟王府”(仿中原王府样式建造,却更显粗犷)内,召集了麾下各部落首领,拍着虎皮座椅的扶手,怒声咆哮。
“一群没用的东西!” 孟狂沙指着西南方向,唾沫横飞,“杨家、刘家、卓家,还有那个巴家的小寡妇,一个个都成了软骨头!大唐的军队刚到,就吓得屁滚尿流,把祖宗的基业拱手让人!”
台下的部落首领们,多是勇猛好斗之辈,被孟狂沙的话激起了血性,纷纷怒吼:“首领说得对!我们南诏男儿,绝不像他们那样窝囊!”
“大唐算什么?” 一个彝族首领拍着胸脯,露出黝黑的臂膀,“当年诸葛亮那么厉害,也没能真正降服我们孟氏!现在的大唐,不过是运气好,捡了些软柿子捏!”
孟狂沙站起身,拔出腰间的弯刀,对着帐外的火把,一刀劈下,火光映照下,他的脸狰狞可怖:“传我的话,给大唐的龙天策捎个信——”
狂言惑众:滇地岂容唐师入
孟狂沙的“口信”,很快通过商旅和探子,传到了西南各地,甚至传到了龙天策的案头。那话,狂妄得近乎挑衅:
“告诉那个什么秦王龙天策,他能兵不血刃拿下巴蜀(泛指西南),是他运气好,碰上的都是些没种的软蛋!但想进我们滇地,哼,痴心妄想!”
“我们南诏的土地,是孟获先祖用鲜血换来的,每一寸都浸透着我们孟氏男儿的骨气!这里的山是铁山,水是钢水,我们南诏男儿,个个都是铁打的汉子,能征善战,不怕死!”
“他大唐不是人多吗?不是将多吗?尽管派来!什么张三李四,什么芝麻将、辣椒将(嘲讽大唐将领无名无姓,像调料一样不值钱),来了我们南诏,通通给他们‘吃’喽(意为消灭)!”
“滇地的大门,永远对大唐的军队关闭!谁敢踏进来一步,就让他有来无回,喂我们南诏的老虎!”
这番话,像一颗炸雷,在西南政坛引起轩然大波。南诏的百姓,被孟狂沙的煽动性话语点燃了民族情绪,纷纷表示要“保卫家园,抵抗唐师”。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滇地小部落,也被裹挟其中,倒向了孟氏。
消息传到龙天策的行辕时,他正在与玉倾城、罗嘉儿、紫绮儿等人,商议在西南推广新作物的事宜。
“这孟狂沙,口气倒不小。” 罗嘉儿看完密报,忍不住笑了,“还芝麻将、辣椒将,他当我们大唐的将领,是菜市场的调料吗?”
紫绮儿眉头微蹙:“孟氏在南诏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又打着孟获后裔的旗号,号召力很强。而且滇地多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确实不好对付。”
玉倾城则忧心忡忡:“南诏与吐蕃、交趾都有往来,若孟氏联合外部势力,事情就更棘手了。”
龙天策捏着密报,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他并非愤怒于孟狂沙的狂妄,而是意识到,南诏孟氏的态度,已经成为西南安定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若不能妥善处理,之前平定西南的努力,很可能功亏一篑。
“孟获后裔……” 龙天策喃喃自语,想起了史书上关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记载,“看来,这滇地的孟氏,是把‘不服’刻进骨子里了。”
天策筹谋:不以血气定乾坤
“要不,我带兵去会会他们?” 阿武已是经验丰富的将领,闻言请战,“管他什么铁打的汉子,我让他们知道,大唐的将士,才是真正的硬骨头!”
龙天策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孟狂沙想激怒我们,让我们贸然出兵,他好在滇地的山窝里,打我们的伏击。我们不能中他的计。”
他走到舆图前,指着滇地的地形:“你们看,南诏多山,河流湍急,瘴气弥漫,我们的军队不熟悉地形,进去就是客场作战,胜算不大。而且,孟氏麾下的部落,多是同族同宗,凝聚力强,硬打只会让他们更加团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